9月23日,文学院举行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汇报会,2024-2025第二学期参加河北省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融合式培训——华东师范大学课程观摩的青年教师冯辉,就其全程旁听的华东师大罗岗老师课程《鲁迅精读》进行了专题汇报。
汇报会上,冯辉老师从教学内容、教学理念、教学方法三个维度,全面、深入地分享了其为期一学期的听课心得与深刻感悟。
冯辉老师在汇报中指出,华东师大《鲁迅精读》课程最显著的特色在于其对学生既有认知结构的深化与重构。课程绝非对鲁迅作品的简单串讲,而是通过精细的文本选择与阐释,引导学生穿透“教科书式”的扁平化印象,深入鲁迅思想的复杂内核。

冯辉谈到,支撑精彩教学内容的是先进而清晰的教学理念。他体会到,该课程的核心目标是“立人”先于“立学”,其首要追求并非知识传授,而是通过思想的碰撞,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,培育其理性、尊严与担当精神,实现深层次的“启蒙”。整个课堂践行“对话”而非“灌输”的理念,教师作为高明的引导者和提问者,营造了一个开放、平等、充满思辨张力的场域,促进了师生、生生及与文本之间的多重深度对话。同时,课程始终坚持“同情之理解”与“理性之审视”并重,引导学生既设身处地体会鲁迅时代的抉择之艰,又保持审慎的批判距离,避免了简单神化或粗暴否定,培养了学生历史辩证的思维方式。
在教学方法上,冯辉老师详细介绍了一系列高效且富有启发性的课堂实践。“问题链驱动”贯穿始终,以核心问题撬动学生思维;“精细化文本细读”作为基石,带领学生品味语言、剖析意象,将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深度融合;“比较阅读与互文分析”则通过横向、纵向对比,极大拓展了理解的广度与深度。此外,课堂讨论的组织艺术、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,都有效实现了从“以教师为中心”到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转变,真正将课堂打造为一个活跃的学习共同体。
冯辉老师表示,此次听课经历是一次极为宝贵的职业启蒙和思想洗礼,为其今后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树立了标杆。他认识到,一门优秀的人文课程,其成功在于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,引导其完成智力探索与思想攀登。他将在未来的《中国现代文学》等课程教学中,积极借鉴“问题驱动”、“文本细读”、“比较研讨”等方法,减少灌输,增加思辨,精心设计教学环节。同时,他更坚定了将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融入专业课堂的决心,力求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价值引领,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,实现“课程思政”润物无声的效果。
汇报结束后,文学院院长王金萍进行总结点评。她肯定了冯辉老师的学习成果和汇报内容,认为此次汇报不仅是个人的总结,更是一次对全院教师,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宝贵培训。王金萍强调,华东师大《鲁迅精读》课程所体现的以生为本、启思明理、追求卓越的教学境界,正是学院教学改革与发展所追求的方向。她鼓励全体教师,尤其是青年教师,要积极向外学习先进经验,深耕教学内容,创新教学方法,反思教学理念,将“学生中心”、“成果导向”和“持续改进”真正落到实处,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育人水平。

本次汇报会现场反响热烈,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,启发了诸多关于教学创新的思考。冯辉老师的分享为文学院的教学研讨注入了新的活力,将对推动我院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。